记者观察网山西10月13日电(记者 周世俊)近日,山西省遭遇强降雨。受持续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多条河流发生明显涨水过程,黄河中游支流汾河下游、沁河上游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防汛压力增大,太原市清徐县乌马河、汾河新绛段、吕梁市磁窑河汾阳演武段等多处出现险情。面对灾情的考验,山西农信系统各级机构迅速投入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一线。
强降雨以来,山西省联社密切关注雨情变化,在国庆长假期间紧急要求各级行社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加强值班值守、确保信息畅通,并派出专人到一线机构网点督导防汛救灾工作,根据雨情汛情帮助各级机构做好应对强降雨、突发山洪地质灾害等应急处置,保证各级机构网点安全平稳不发生险情。与此同时,山西农信各级机构也迅速行动,坚持“百姓银行”和百姓在一起,通过直接参与防汛抢险救灾和帮助遇困群众、第一时间采购急需救灾物资送往灾区、组织干部员工捐款捐物、走访慰问受灾企业和农户、开通绿色通道加大信贷支持等方式,为全省防汛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注入鲜活的“农信力量”,用实际行动筑起了服务百姓、抢险救灾的“金融堤坝”,彰显了山西农信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0月11日下午,山西省联社党委召开专门会议,第一时间专题传达全省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精神,迅速响应、认真落实,开通金融绿色通道,采取十项举措,主动加强受灾地区的金融服务供给和保障,满足受灾群众和“三农”的应急金融需求,持续为全省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一是配置足额信贷资金。各级机构统筹调度资源,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和农业生产恢复及秋播,采取适当调整受灾地区融资政策、绩效考核办法等措施,确保不因资金问题影响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信贷供给。
二是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发挥地方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信贷支持重点向省内受灾严重的地区和“三农”市场主体,以及防汛救灾、民生保障类企业倾斜,针对不同主体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支持政策,确保应贷尽贷、应贷快贷,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全面摸清信贷需求。组织万名客户经理积极开展灾后重建金融服务工作,深入农村、企业、商户等地第一时间走访对接,了解受灾情况,并重点深入了解掌握恢复生产经营资金需求,全力满足应急贷款资金。
四是推出专项信贷产品。定制“暖心贷”等防汛救灾专项信贷产品,对符合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信贷要求的企业和客户及时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全力帮助其恢复生产经营,尽快渡过难关。
五是提高信贷投放效率。建立绿色信贷快速通道,强化重点环节管理、优先受理审查、加强信息共享,前中后台密切配合,加大统筹协调,简化环节流程,进一步提升办贷效率,加速专项信贷资金投放,依法合规高质高效服务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
六是加强有关协同运作。为更好地服从服务各级党委政府防汛救灾工作的总体部署,各级机构增强协同发力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找准农信社金融服务和党委政府工作的最佳结合点,积极联系民政、财政等部门,主动提供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强民政救助、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协同配合,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七是推出特色金融服务。各级机构结合当前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形势,就社会关心的防范电信诈骗、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合理融资,以及防灾减灾知识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层面、深层次的普及宣传,让广大客户能及时掌握最新、最全的金融和安全知识。
八是密切关注基层网点。各级机构自觉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科学防汛救灾,不盲目擅自行动,严防次生灾害风险。同时,各级机构加强员工安全知识宣传和应急预案演练,始终把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主动关心员工安危,及时掌握受灾网点、人员的救灾物资需求,全力保障一线网点恢复营业所需财物和资金供给。
九是加强网点风险排查。各级机构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加强与地方政府、水利、气象等部门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气象和防汛动态,认真开展营业厅、档案室、自助机具、电路线路、消防通道、排水设施等场所和设施的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确保全系统员工人身安全和设备财物安全,保障各项业务安全稳定持续运行。
十是加强新闻舆论宣传。加大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宣传力度,重点宣传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相关政策举措,以及山西农信支持和服务防汛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做法和成效,挖掘先进事迹,宣传典型经验,弘扬新风正气,进一步坚定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目前,全省18个受灾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中,已有6个恢复正常营业,其余12个网点除因道路阻断、交通管制等原因暂时无法办理现金等业务外,正通过ATM机等自助机具和线上途径稳步开展金融服务。所有全面恢复正常运转的基层网点已组织员工完成营业场所清理、设备检修、风险隐患排查,全力抢抓灾后“黄金时间”,确保金融服务不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