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贾景云 通讯员 马静波 高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突如其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情境,市民需要对环境威胁和挑战有一个适应过程,战胜疾病不仅要靠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还需要大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疾病渡过心理关。”2月5日,大同市六医院长、市心理救援医疗队队长曹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曹德介绍说,焦虑是最常出现的情绪性应激反应,是人们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担心等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水平,伴随焦虑产生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可以增强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如果过度或不恰当焦虑,就是有害的心理反应了。恐惧是一种遇到灾难时惊慌害怕、惶惶不安的情绪反应,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危险,欲回避或逃跑。过度或持久的恐惧都会对人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曹德建议市民,要正视疫情信息,理性、客观认识疫情的信息,可以帮助稳定大家的情绪状态,避免因片面、不实、情绪化的疫情信息引起情绪的波动。同时,可适度活动、情绪宣泄,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间,尽量少出门、不聚集。在此情况下,尽管市民的生活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然需要通过安排一些活动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和愉悦的感受。比如适当做运动、家务、读书、听音乐等来舒缓情绪,避免出现每天卧床时间多于8小时(特殊的医疗要求除外),活动次数少于3次,长时间看手机等情况。如果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时,就需要寻找合理的途径宣泄情绪,允许自己表达脆弱,可以每天用5~10分钟,将当下脑子里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可以给家人、朋友发微信、语音、视频倾诉;如果感到难过、悲伤、绝望,也要允许自己通过哭泣的方式来抚慰心灵。
在此基础上,按照1月27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及大同市卫健委的指示精神,市六医院已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向民众提供24小时免费心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