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8月14日电(记者 周世俊 通讯员 楚向东)连日来,大同市云冈区窑子坡村的“爱心积分超市”里总是热热闹闹:货架上的日用品、农资品摆得满满当当,村民们攥着积分卡穿梭其间,选商品、核积分、兑物资,脸上的笑意藏不住——在这里,积分就是“硬通货”,能实实在在换得生活所需。
“扫扫庭院、值回村岗、帮邻里搭把手,都能挣积分!”村党支部书记胡晶拿起积分手册,指着上面的明细说,从参与村容整治、义务巡逻,到为村里发展出点子、调解矛盾纠纷,村民只要为集体事务出了力,就能按标准累积积分。
“以前喊大家参与村里事,不少人觉得‘与我无关’;现在有了积分,主动找上门的村民越来越多。”胡晶坦言,“积分真正要撬动的是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大家打心底里明白,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如今沿着“产业强基、生态筑基、治理提效、文明铸魂”的路子,村子不仅脱了贫、换了貌,更靠这小小的积分,让村民从“站着看”变成“跟着干”,从“要我治理”变成“我要治理”。
小小“积分”打开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之门,将个体力量拧成共建共享的一股绳。在窑子坡村,这个小小的“爱心积分超市”不仅兑换着柴米油盐的实惠,更兑换出村民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让曾经的贫困山村在共建共治中焕发新生,成为资源型地区绘就和美乡村画卷里,一抹亮眼而温暖的色彩。